依兰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哈尔滨市东北部,坐落于三江平原之上。
46°20′N 129°34′E / 46.333°N 129.567°E 依兰是满族祖居地之一。也是清室祖宗发祥重地。依兰是满语(满语:ᡳᠯᠠᠨ
ᡥᠠᠯᠠ,穆麟德转写:ilan hala),汉译为“三姓”,现取其音译名称。县人民政府驻通河街418号。古称五国城,宋徽宗赵佶在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时,于该地驾崩。
依兰县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唐代开始设治,建铁利府,辽代改为五国头城,五国头城就是金国用来囚禁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宋高宗生母韦氏的地方。而满洲觉罗氏的发源地也是黑龙江依兰县。 按《满洲氏族通谱》,努尔哈赤原本姓觉罗。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兵临城下,二年国亡被俘北上,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因病亡于此地,终年52岁。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三姓(依兰)筑城,设“三姓协领衙门”。1731年12月(雍正九年十一月),增设三姓副都统镇守地方,第二年3月任命爱新觉罗七十五为副都统,辖区包括了黑龙江中下流域、松花江中下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吉林将军上奏光绪:“三姓一城,为吉江门户,又为松花、牡丹两江汇流东下之区,地多沃壤,户口殷繁。”,请求设立府治。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光绪帝批准了吉林将军的请求,改设三姓为“依兰府”,隶于滨江关道。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将依兰府改为依兰县。1914年6月,又将将东北路道改名为依兰道,将依兰县并入依兰道。1929年2月,民国政府撤销依兰道。将其辖区并入吉林省直辖,为二等县。
九一八事变后,依兰县起初隶属于吉林省,1934年满洲政府实行了“省公署官制”,将东北划为了十四省,依兰县被划归为三江省辖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依兰县被划归为合江省辖下。1947年春,国民政府公布了“东北新省区方案”,将原依兰县辖下的土龙山、宏克力、三道通划出,建立了依东县、双河县和刁翎县,拆分了依兰县。1948年6月,又将此四县重新合并为依兰县。1949年5月,合江省被撤销,依兰县划归松江省。195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黑龙江省、松江省两省合并,依兰县改为黑龙江省管辖,并入合江专区。1985年1月合江专区被撤销,依兰县划入佳木斯市。1991年4月1日,依兰县改为哈尔滨市辖下。
清朝初期,现今为依兰县的三姓拥有百余户赫哲族居民。1929年2月,依兰道被撤销,取而代之的依兰县时有人口16.4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达11.7万人。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1.5万人,除汉族外,拥有满族、回族和朝鲜族共计两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依兰县总人口为38万8319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依兰县常住人口为258345人。
依兰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市东北部,地处三江平原的西部。依兰县南北宽75公里,东北临佳木斯市, 东临桦南县, 东南临勃利县,南临林口县,西部与方正县、通河县僻壤,西北为铁力市,北为伊春市。依兰县总面积4,672余平方千米,其中有耕地90万余亩、林地260万余亩、水域18万余亩。
依兰县地层为前寒武系中元古界黑龙江群,属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此区域地质活动较为强烈,分为东西向和北东向,也是典型的盆地式半丘陵、半山区地带。依兰县四面环山,其中三面为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北部则为小兴安岭余脉,四面围绕的山峰均为海拔150米以上。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这四条江河流经县境。
依兰县位于中纬度的欧亚大陆东部,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依兰县四季分明,季节间变化明显,夏季多雨且炎热,冬季寒冷干燥,春冬较长、夏秋较短。依兰县年均日照2500小时,平均气温为3.1摄氏度至3.6摄氏度,年平均降雪13毫米,降水量500毫米。
下辖6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依兰镇、达连河镇、江湾镇、三道岗镇、道台桥镇、宏克利镇、团山子乡、愚公乡、迎兰朝鲜族乡、依兰县林业局、依兰农场和松花江农场。
在依兰县代理记账选择来一方财税。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