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了何为主数据及其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列出了主数据管理中常见的误解和误区,包括领导不重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主数据管理工作。
一、什么是主数据
主数据(MD Master Data)指系统间共享数据,例如客户、供应商、账户和组织部门相关数据。与记录业务活动、波动较大的交易数据相比,主数据(也称基准数据)变化缓慢。在正规的关系数据模型中,交易记录(如订单行项)可通过关键字(如订单头或发票编号和产品代码)调出主数据。之所以称之为主数据,是因为数据记录的实体信息在企业内各系统流转时,需要保证能够准确匹配。比如同一个用户不能在A系统ID是123,到了B系统就变成了346。
二、为什么要管理主数据
提高数据质量:主数据管理工具通过集中管理关键业务实体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从而提高企业数据的整体质量。
增强决策效率:准确的主数据为决策者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使他们能够做出更明智、更迅速的业务决策。
优化业务流程:主数据管理工具支持跨部门和系统的数据共享,有助于简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减少数据冗余和消除数据不一致性带来的错误,主数据管理工具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主数据管理常见问题
认识不统一,领导不重视:许多企业对主数据管理认知不足,领导层对其重要性认知不足,缺乏顶层设计支持。
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企业内部难以就标准和规则达成一致,主数据编码难以统一。
历史包袱重,落地实施难:企业信息系统庞杂,建设年代跨度大,一些早期系统的数据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数据清洗难度大、改造成本高,给主数据应用集成带来困难。
通用基础主数据开放性差,获取困难:通用基础主数据如行政区划、城市代码等缺乏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和便捷可靠的获取途径。
四、主数据管理项目常见误区
1. 误区一:同时维护多套主数据编码体系
在主数据管理中,一个基本原则是“一实体一编码”,即每个实体应只有一个编码。遵循这一原则,各应用系统应优先使用主数据编码作为其内部数据的标识。这样,当系统间进行直接数据交互时,无需进行额外的翻译或转换,简化了流程。
然而,现实中一些企业并未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它们在应用系统中继续使用自己的编码,并在系统中为数据设置一个主数据编码字段。只有在对外交互数据时,才会使用主数据编码。这种方式为同一个实体提供了多个编码,增加了数据维护和交互的复杂性,也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应用系统必须使用自有编码且不能被外部赋码时,才考虑在系统中额外存储主数据编码字段。
2. 误区二:主数据管理无法贯穿源头系统
主数据管理的真正有效性需要在数据产生的源头就开始实施,即确保数据在最初阶段就是标准化和唯一的。忽视源头管理,仅依赖系统间的映射表或后期数据清洗整合,会增加复杂性和成本,降低数据质量。
3. 误区三:混淆业务实体数据与主数据范围
业务实体数据可能包含多个字段,但并非所有字段都需要纳入主数据管理范围。特别是那些仅用于描述特定业务、无需其他系统引用的字段,以及大量用于查询和统计的字段,通常不应纳入主数据管理。
4. 误区四:主数据管理仅针对单个应用程序
主数据管理不应局限于单个应用程序或主题领域。它应该支持多个应用程序,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的核心数据管理平台。将主数据管理局限在单个应用程序内,会限制其效益和潜力。
5. 误区五:没有投资回报(ROI)
有些人认为主数据管理项目没有明确的投资回报。然而,从长期来看,主数据管理可以提高数据质量、降低数据冗余和错误率、优化业务流程和决策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评估主数据管理的投资回报时,需要综合考虑其长期效益。
主数据管理项目作为数据治理的一环,要考虑到组织、人员、流程、制度和考核五个方面,明确职能和责任,只有这样主数据管理的“大船”才能开动。在企业内部应多多宣导、推广数据治理,让相关人员了解到数据治理的必要性。在技术层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规模、人员数量、职责范围都要因地制宜,设计适合的解决方案,不要增加管理成本,降低流程效率。
一个主数据管理项目不仅需要高层领导支持和参与,业务方深度参与和认责,选择合适的主数据管理模式和技术工具也至关重要。像亿信华辰睿码主数据管理平台,除了支持与业务系统集成,还应支持与企业其他的数据管理平台深度集成。而且亿信华辰作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行业经验的主数据服务商,可以更好地发挥主数据价值并缩短解决方案实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