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位于中国广东省梅州市东部,其北边和东边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漳州市平和县相邻,南边接壤丰顺县和潮州市饶平县,西边与梅县区、梅江区相邻,地处无污染的山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被誉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县政府驻湖寮镇同仁路191号。
大埔县有梅江、汀江和韩江流经县境,境内有梅大高速、梅坎铁路。大埔县,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世界长寿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之誉。
大埔县建置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义熙九年立义招县,属义安郡。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为万川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历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饶平县,今大埔县地域属之。明嘉靖五年(1526年),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1931年2月—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在福建省平和、诏安与广东省饶平、大埔4县交界区域建立饶和埔诏苏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1956年属汕头专区管辖,1965年属梅县地区管辖,1988年属梅州市管辖。
大埔县下辖14个镇:
湖寮镇、青溪镇、三河镇、银江镇、洲瑞镇、光德镇、桃源镇、百侯镇、大东镇、大麻镇、枫朗镇、茶阳镇、高陂镇、西河镇、丰溪林场、洲瑞林场和大埔林场。
全县总面积2467平方公里,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中上游,境内山脉大多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间低,层峦起伏,千岩万壑,中部丘陵广布,散布于四周边陲的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处,境内最高峰为西南部的明山嶂银窿顶,海拔1357米,最低处是高陂镇黄竹居的韩江岸,海拔26米。
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温和,雨量、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宜耕宜牧。昼夜温差大,夏日长,冬日短,气候温和,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年均无霜期306 天,偶有奇旱和严寒。年平均气温20.7°C—21.4°C,1月平均气温 10.9°C—13°C,7月平均气温28.3°C—28.5°C。平均降雨量1400—1800毫米,4—9月为雨季。汛期在7~9月,期间受到西太平洋台风影响较大,全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出现了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县性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
金属矿有:铁、镍、铅、锌、钨、钼、锡、铜、金砂等;非金属矿:磷、水晶石、长石、石英石、稀土、瓷土、紫砂陶土等;水力资源丰富,还有天然矿泉水、瓷器、茶叶、烟叶、蜜柚等。
境内的河流为韩江水系支流,其中韩江源在大埔的三河镇;
大埔县的农业比较有特色的是烤烟、茶叶、蜜柚、水果、芦笋种植业。工业比较有特色的是陶瓷、食品罐头和水泥等制造业和加工业,特别是陶瓷有700年历史,被誉为“陶瓷之乡”,高陂镇素有“白玉城”之称。大埔的矿藏资源也非常丰富,瓷土、矿泉水、稀土的储量较大。
大埔县总人口534461人,以汉族客家人为主,此外,还有少量蒙、回、壮、满、瑶、土家、黎、高山等少数民族居民。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埔县常住人口330948人。
大埔县大部分居民讲客家语大埔话,属于粤台片龙华小片(亦有归入漳潮片埔顺小片者),但在光德镇九社、高陂镇古埜蒲田等村间有闽南语漳州话和潮州话。
大埔县被称为广东省“汉乐之乡”。2004年9月26日至27日,“大埔广东汉乐大型音乐会”和“中国音乐文化·大埔广东汉乐理论研讨会”在大埔县共同举行。在活动期间,该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汉乐之乡”称号。
大埔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2009年在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华民族和谐发展促进会、欧中经济技术交流促进会、中国影响力传媒、中国县域旅游网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网络票选中荣获十佳“中国最美小城”。
梅坎铁路,大埔站位于该县三河镇。
在大埔县代理记账选择来一方财税。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