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县是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韶关市东南部,因其处于北江支流翁江之源而得名。
东与连平县相连,南与新丰县毗邻,西与英德市、曲江区交界,北与始兴县、江西省接壤。
翁源县是广东历史上16个最早建制县之一,因山水奇秀,物产丰饶,故古有“仙邑”之称,素有“粤北南大门”之称。
先秦以前
新石器时代,翁源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期,翁源之地属百越地;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时属南海郡。
两汉、三国、两晋、南朝时期
两汉、三国、两晋及南朝宋齐时期,翁源均属浈阳县地。梁承圣三年(554年),析浈阳县地置翁源县,属东衡州始兴郡。南陈初废东衡州,翁源县改属衡州始兴郡。陈天嘉元年(560年),在翁源县地置清远郡,翁源属之。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翁源隶属广州总管府。唐初,在曲江置番州,县属之。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翁源自广州析隶韶州。五代时期,翁源县属韶州。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析翁源太平乡及曲江县廉平、建福两乡置建福县(治在岑水场附近),与翁源县同属韶州管辖。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废建福县,辖地各归原建制。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翁源县并入曲江县。大德五年(1301年),翁源复县,改属英德路。至大元年(1308年)英德路降为州,翁源仍属。明洪武元年(1368年)翁源县易名岑水县,不久复名,隶属韶州府。明清时期,翁源县建制未变,均属韶州府管辖。
民国时期
翁源县建置沿袭清制。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38年9月,翁源县先后属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南韶连政务区、北区、西北区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督察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9月,翁源解放。翁源县初隶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后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
位置面积
翁源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东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东靠连平,南邻新丰,西接英德、曲江,北依始兴、江西。东经113°18′5″至114°18′5″,北纬24°07′30″至24°37′15″。东西极端长66.5千米,南北宽55千米,总面积2175平方千米。
地形
县内属半山区丘陵地带,群山环抱,连绵起伏,山脉多为自东北—西南走向,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千米以上山峰有13座。最高峰为北部的七星墩,海拔1300米;次为南部青云山,海拔1246米;最低点是官渡,海拔100米。中部多为中低山脉及零散土丘。山地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山脉之间多为中小型盆地及河流冲积的阶地,盆地方圆几十公里或几公里不等。中上石炭系壶天群灰岩广泛分布于全县各地,确由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很多,全县已发现较大溶洞107个。地貌表现千姿百态,地形较为复杂
翁源县下辖8个镇156个村委,18个居委:
龙仙镇、坝仔镇、江尾镇、官渡镇、周陂镇、翁城镇、新江镇和铁龙镇。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翁源县常住人口为322482人。
京港澳高速、 汕昆高速、 武深高速、 韶惠高速、 106国道、 220国道、 358国道、 244省道、 245省道、 341省道几大干线纵横贯通境内, 广韶高速公路越境而过,设有翁城出入口,境内城乡交通四通八达。
翁源物华天宝,是“岭南夏令果王”三华李的故乡、千年古县、全国最大国兰生产基地,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中国兰花之乡”。农业种植以粮食、甘蔗、蚕桑、花生、蔬菜、水果、黄豆、番薯等作物为主,其中以粮食、糖蔗、蚕桑、蔬菜、水果、兰花为支柱产业。
在翁源县代理记账选择来一方财税。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