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省西南边陲,赣州市西部;东邻南康区,南连崇义县,西接湖南省桂东县,北毗遂川县、县人民政府驻东山镇犹江大道16号。
上犹于南唐始建县,因治所建于大犹山之南,犹水口上侧,故名。上犹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曾获“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上犹县版图总面积1543平方千米,2015年,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84亿元,比2014年增长10.0%。
上犹县地形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西和西南多高山,东南为丘陵、河谷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春秋属吴、越。
战国时期属楚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创郡县制,上犹县地域为南野县地,属九江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高祖六年,分淮南地置豫章郡。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上犹属庐陵郡南野县。
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庐陵郡立南部都尉,分南野县置南安县,上犹为南部都尉南安县域。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安县为南康县。太康三年废南部都尉立南康郡,上犹属南康郡南康县地。
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为南康国,上犹属南康国南康县地。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改南康国为南康郡,永明八年(公元490年)又改南康郡为南康国。梁武帝元年(公元502年)再改南康国为南康郡。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改南康县为赣县,上犹属南康郡赣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南康郡置洪州总管府虔州,上犹仍属赣县。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置南康郡,赣县复称南康县,上犹属南康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置道,上犹为江南道虔州南康县地。昭宗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邑人卢光稠知虔州,议建上犹场。
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析南康县西南地置上犹场。因境内有大山,状似犹蹲,高耸于场治北面,古称大犹(猷)山(即今油石嶂),山下有犹水(即今油石河)。治所建于大犹山之南,犹水口上侧,故名上犹。南康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改场置县,沿用场名。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上犹县属江西南路虔州。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于大余置南安军,上犹县属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2年),改上犹县为南安县。《南安府志》载:“己已匹袍洞陈癸反,西路通判孙,咎犹字有反义,至壬申改上犹县为南安县”。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辖大余、南康、南安。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南安县为永清县。次年,复名上犹县,属南安路总管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上犹属南安府,隶江西中书行省。
清承明制,上犹仍居南安府,隶江西布政使司。
民国元年(1912年)冬废府,上犹县直隶江西省政府。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分四道,分领81个县,上犹属赣南道。十五年(1926年)废道,省直辖各县。二十年(1931年),隶陆海空军司令部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二十一年(1932年),全省划分为13个行政属赣南专区。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缩为8个行政区,上犹属第四行政区。
1949年8月16日上犹解放,成立上犹县人民政府,隶属赣州分区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属赣州专署。
1954年,属赣南行政公署。
1964年,属赣州地区。
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上犹县属之。
上犹县下辖6个镇、8个乡:
东山镇、陡水镇、社溪镇、营前镇、黄埠镇、寺下镇、梅水乡、油石乡、安和乡、双溪乡、水岩乡、平富乡、五指峰乡、紫阳乡和上犹工业园区。
2019末2020初全县户籍总人口为32.3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92人,其中城镇人口5.75万人,乡村人口26.62万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6.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98%,比上年末提高1.6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3438人,出生率12.89‰,比上年下降0.8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478人,死亡率5.54‰,下降0.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35‰,下降0.82个千分点。
2021年末,上犹县户籍总人口为32.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5万人,农村人口25.50万人。
上犹县位于“赣州半小时经济圈”和海西经济区内,地处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辐射区域, 厦蓉高速上犹段有上犹东、西2个出入口。紧邻 大广高速、 济广高速、京九铁路。 357国道过境。
2012年末全县教育普通中学17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30所,幼儿园71所。其中上犹县第四中学更是人才辈出
在上犹县代理记账选择来一方财税。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