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闽南语:Tang-soaⁿ-koān)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东山岛上,是漳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南濒南海靠近广东省潮汕地区,西隔诏安县,东北与漳浦县为邻。
23°41′N 117°25′E / 23.69°N 117.42°E
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朝,当时隶属于闽中郡。汉朝时改划为揭阳县管辖。晋朝义熙九年(413年),划归绥安县。隋开皇十二年(592年),随绥安入龙溪县。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置怀恩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入漳浦。
东山一词,据《诏安县志》记载,原是当地的土名,闽南语中“东山”与“铜山”同音,明初始称铜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此布置福建海防,设16个城堡,45个巡司,在东山岛建起了铜山城与铜山水寨(全闽五大水寨之一,管辖闽南海防)。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信国公汤和在福建设立5个卫、12个守御千户所,东山岛为镇海卫铜山千户所,官兵1220人。
明嘉靖九年(1530年),置诏安县。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葡萄牙欲占领大明福建沿海东山岛作为据点,与大明帝国发生走马溪之战,葡战败退出。
嘉靖后期,倭乱最猖獗。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两次亲临东山岛,并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东山岛设“浙兵营”,把总一员、兵额450人,基本消除了倭患。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6年由诏安县(东山岛及其周边诸小岛)和漳浦县(古雷半岛)析置东山县(因江苏省已有铜山县,为避免重名,复用古称“东山县”)。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发动了三次东山岛进攻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亦曾向东山岛发动进攻,分别如下:
1955年12月,由漳浦县析出的古雷半岛复归漳浦县管辖。
东山县位于福建省南部,北纬23度42分,东经117度25分附近。东面是台湾海峡,西面是诏安县,西北面是云霄县,东北面是漳浦县;面积247平方公里。
东山岛由主岛和周边67个小岛组成,状如七星拱月,形如栩栩如生蝴蝶,故称蝶岛。主岛面积194平方公里,原与大陆相连,后地壳断裂下降,与大陆分离,为福建省的第二大岛,全岛海岸线总长141.3公里。1961年修建八尺门海堤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2014年八尺门海堤拆除,恢复成全岛。
东山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13.1℃,7月份平均气温27.3℃。
东山县下辖7个镇:
西埔镇、樟塘镇、康美镇、杏陈镇、陈城镇、前楼镇和铜陵镇。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东山县常住人口为219511人。
全县通行闽南语。东山县的东山歌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沈海高速东山连接线。
在东山县代理记账选择来一方财税。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