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是北京的城六区之一,也是最发达的城区之一。
全区面积426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处29公里,约占北京面积2.53%。
海淀区高校云集,有“中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的说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均位于此地。
海淀区因区政府驻海淀镇而得名,恰如丰台区因区政府驻丰台镇而得名。古时,海淀镇附近为一片浅湖水淀。“淀”是对华北平原北部浅湖的一种通称,如白洋淀。所谓“海淀”,可理解为“其淀大如海”之意。开发海淀的人们在淀边定居,元代已经成村。“海淀”在历史上也做“海甸”或“海店”。早在元朝初期王恽的《中堂记事》中就有关于“海淀”的文字记载 ,至今已七百多年。元明期间,海淀水域面积仍较大,自然景观以水田荷塘为主,吸引了一批文人骚客前来游览赋诗,有“输君匹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还”、“夕阳南北淀,仿佛太湖田”等诗句。
海淀还有一个旧名,即丹棱沜(棱也作陵、棱)。明代王嘉谟《丹棱沜记》记载,海淀有一座古祠,祠中有断碑,碑文由元朝上都路的制使多里真撰写,残存文字中有“丹棱沜”之名,同为明人的蒋一葵也提及此名。元明清三代间,“海淀”二字兼为湖泊和聚落的通称,而“丹棱沜”则是文人间用于湖泊的别名,比如清人查慎行就写道“地辟丹棱沜,天开裂帛湖”。 如今,海淀区仍有丹棱街和丹棱大厦等地名,在中关村西区。
海淀历史悠久, 最晚在战国时代已经有村落,东升地区的朱房村有汉代建筑遗址; 海淀区又是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镇。作为地名,“海淀”。海淀又称“海甸”,在元朝以前是一片洼淀(沼泽地带),故称“海淀”。到清代中叶,由于“三山五园”的修建,带动了海淀镇文化和经济的繁荣。
海淀区现有地域在民国时期分属市郊区和河北省宛平、昌平两县。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十八区人民政府在海淀镇成立,同年7月与十六区一部、十七区合并,改称十六区。原昌平县东北旺一带等五村随后也并入十六区。1950年8月,十六区更名为十三区。展览路、礼士路以东地区于1951年5月划归西四区、西单区管辖。1952年9月1日,十三区正式更名为海淀区。
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淀区常住人口为313.3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8.1万人相比,十年减少14.8万人,年平均减少1.5万人,年均下降0.5%。
海淀区边界线长约146.2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处29公里。
海淀区系古代永定河冲积扇的一部分,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为海拔 50 米左右的平原。海淀区西部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为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左右。最高峰为阳台山妙高峰,海拔1278米;最低处为清河东的黑泉村,海拔35米。土壤大部分为褐土类,适合种植。
海淀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淀区年均温 11.7℃,一月平均气温 -4.4℃,七月平均气温 25.8℃。年平均降水量为 600 多毫米,多雨季节在夏秋之间。全年无霜期 211 余天。
海淀区共有大小河流10条,总长度119.8公里。水系主要有高梁河、清河、万泉河、南长河、小月河、南沙河、北沙河(与昌平区交界),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开凿的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另有昆明湖、玉渊潭、紫竹院湖、上庄水库等湖泊水面,水域面积辽阔。上述水系虽流量不大,但对城市用水和全区农业灌溉起了重要作用。以“天下第一泉”著称的玉泉山泉水,质纯甘冽,自元以来八百年间一直是北京城给水的主要源泉之一。
全区共辖22街道、7镇(镇同时挂地区办事处牌,具备街道职权)
区政府位于长春桥路17号,在海淀街道境内。
镇加挂地区办事处牌子,合署办公。
海淀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人民币10206.9亿元,占全北京市经济总量比重达24.5%,成为继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10460.09亿元)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市辖区。
海淀区教育资源丰富、品质高,有“中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的说法,且因海淀黄庄周边有多所名校,衍生出“海淀教育看黄庄”的说法,海淀黄庄也一度成为教培机构的聚集地,有“疯狂的黄庄”之称,但双减政策2021年7月出台后,学科类培训机构逐渐式微。
海淀区高校云集,其中主校区在海淀的共有30所:
海淀区著名旅游景区:
桃源观,龙泉寺等,均在凤凰岭风景区内。另有新教海淀堂在图书城步行街附近。亦有清真古寺,位于中关村西区。
自1992年以来,海淀区与四大洲10个国家的14个市和区签署了正式文件,并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其中包括:
在海淀区代理记账选择来一方财税。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