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工作变得日益重要。然而,当前的财会监督环境中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缺失,使得财会监督的效率和质量都受到了影响。
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的财会监督工作,对保障企业资产安全、降低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财会监督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财会监督的策略,以期助力企业高质量长期发展。
国有企业财会监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财会监督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从制度上看,财会监督制度日渐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也逐步明确。国家不断强化财务法规的监督力度,严格控制财务违规行为。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也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财会监督机制,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一些企业还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了财会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然而,尽管取得了以上成绩,但是国有企业的财会监督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尽管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定的建设,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首先企业往往只是形式上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缺乏实质性的操作。同时,内部控制的实施也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形成长效机制。其次,风险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过于侧重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忽视了风险管理,导致在面临经济环境变化时,企业的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暴露。再次,财会监督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尽管一些企业已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会监督,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普遍。许多企业仍依靠人工进行财会监督,效率低下、容易出错。最后,财会监督的独立性不足。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财会监督往往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影响,难以做到公正、公平的监督。这不仅影响了财会监督的效果,也可能滋生财务违规行为。
国有企业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国有企业的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手段,对实现财会监督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内部控制是财会监督的基础。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规范的财务管理环境,促使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一个既定的规范和框架之下进行,从而有效地防止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增强财会监督的实效性。此外,内部控制可以为财会监督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数据支持。通过内部控制体系,财会监督部门可以获得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全面的信息,为财会监督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内部控制是财会监督的保障。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财务活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从而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同时,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财会监督的效率,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减少财会监督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然而,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无疑加大了财会监督的难度。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能导致财务信息的不真实,对外部投资者和监督机构形成误导,同时也会对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和决策带来困扰。因此,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财会监督,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企业财会监督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充分发挥财会监督职能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规范企业的财会行为,降低违规风险。为此,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制度建设部门或者工作领导小组,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内控、风险和合规管理相关制度,及时将法律法规等外部监督要求转化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持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其次,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制度再好,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通过“强监管、严问责”和加强信息化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要求嵌入业务流程,明确重要业务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控制要求和风险应对措施。将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内容纳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强化制度执行刚性约束。再次,建立内部控制的培训机制。企业员工是内部控制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行为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效果。因此,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提升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使其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内部控制的具体操作。最后,加大企业财务监督评价力度,促进财会监督体系持续优化。例如:各单位每年进行全面实施企业自评;强化外部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提升财务监督水平;充分运用监督评价结果,明确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整改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同时抄送企业纪委、人事部门等。建立健全与财会监督评价结果挂钩的考核机制,对执行不力、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通报、考核扣分、薪酬扣减或岗位调整等处理,避免出现重复整改、形式整改等问题。
(二)加强企业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积极采取措施强化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过程管控,加强经济运行动态。财会风险是企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适当的风险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但过高的风险则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至关重要。第一,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市场环境的深入理解、对风险评估方法的掌握,以及对风险应对策略的熟知。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需要为风险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包括信息系统的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可设立专项资金,以便于风险管理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第二,企业应在全员范围内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每个员工都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企业的风险状况。因此,企业应通过培训及宣传教育工作,如运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平台,通过知识竞赛、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强化风险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愿意参与到风险管理的实践中。第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评估了风险,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企业可以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方法,如风险矩阵、敏感性分析等,对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第四,企业应建立灵活的风险应对机制。面对风险,企业需要有多种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减轻等,以便于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
(三)推进业财融合,有效嵌入财会监督流程
业财融合是指企业的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整合,通过业财融合,企业能够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业务的财务管理,从而更好地推进财会监督工作。首先,业财融合能够增强财会监督的实时性和精确性。传统的财会监督往往只能在业务活动完成后,通过分析财务报表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反应迟钝,且可能存在数据失真的问题。通过业财融合,财会监督可以嵌入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活动的实时监督,从而提升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其次,业财融合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的整合,可以使企业更好地理解各个业务环节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次,业财融合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将财务数据融入业务流程,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向股东、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增强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最后,业财融合能够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将财务数据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可以使企业更准确地评估和应对风险,从而降低经营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健运营。
(四)提升财务监督的信息化水平
国有企业应当结合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管控力度。通过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部门相互协同、配合与支持,推动企业财务、物资采购、投资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等管控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逐步实现财务监督与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有机结合。将管理要求嵌入管理链条和业务链条,助力企业管理体系的再造与提升,从而提升企业财会监督效率、减少财务风险。实现财务监督的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也有助于实现财会监督的精细化、个性化、移动化和智能化。企业管控能力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应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财务监督体系实时监测、自动预警、监督评价等在线监控功能,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和算法模型,不仅能自动完成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还可以设定预警机制,对异常数据进行自动检测和报警,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财务风险。此外,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财会监督的智能化。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从大量的财务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自动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建议。再者,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实现财会监督的透明化和安全化。云计算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财务数据的云端存储和处理,使得财务数据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访问和使用,提高了数据使用的便捷性。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实现财务数据的去中心化存储,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挑战,国有企业必须对财务会计监督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强化风险评估工作,推动业财融合以及实现财务监督的信息化管理是提高财会监督效率和有效性的关键。